北京冬残奥会后,无障碍设计的思考
3月13日晚,北京冬残奥会闭幕,“鸟巢”宛如一个绚烂的人生舞台,生命在这里绽放出动人的光彩。一幕幕动人的赛场化作一个个跳动的美妙音符,组成一首首难忘的精彩乐章,回荡在灿烂星空。
九天的冬残奥赛事汇聚成一股磅礴的力量,标注了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新高度。残奥会不仅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也给人们带来了生命的启迪,唤起人们对残疾人更多的理解、尊重与关爱,让人们相约共建一个“一起向未来”的美丽新世界。
藏在细节里的冬残奥会无障碍设计
北京冬残奥会在努力做好赛时无障碍服务保障、满足残疾人运动员使用需求的同时,强化细节管理,真正从残疾人的使用角度出发,所有的设计和设施不仅符合规范的要求,更是在规范的“宜”和“应”中,凸显着北京对无障碍设施的态度。
对于残障人士而言,门与墙距离多少合适?门与墙的距离不同,直接决定着轮椅使用者开门时与门的相对位置不同,也就决定着用力方向不同——距离留得越多,可选择的发力方向就越多。坐便器与墙面距离多少才更方便残障人士取用配套设施、触碰到报警器等设备?垂直安全抓杆、水平安全抓杆距坐便器多远抓起来最省力?能否安装侧位洗手池?电梯轿厢是加大宽度还是深度才更方便轮椅使用者?能否在电梯中增加脚控开关?出入口大门能否采用电动感应式?入口坡度怎样设计才足够平缓?无障碍设计全都体现在细节里。
在北京冬残奥村,所有的入口均使用平坡入口,一条人行暖廊道路南北贯通;在张家口冬残奥村,下沉广场则建成了符合坡度要求的多折木质坡道,方便残疾人通行。
冬残奥村的房间中,大到床铺小到门把手,每个细节都是精心设计好的。比如,房间没有门槛,方便残奥会运动员进出室内;门是推拉式的,顺滑又静音;床是调节过高度的,正好与轮椅完美对接;灯具、空调、窗帘都是自主控制,室内配备感应传感系统、语音提示系统,救助按钮触手可及、就连无障碍卫生间的门把手也不例外,它是长的金属把手,坐轮椅的人可以用,上肢缺失的人、平时生活上用脚比较多的人也可以用。
举办冰球比赛的国家体育馆内增加了36个无障碍看台,它们分散在各个场馆入口处,并做成阳台的样子场馆还将运动员座席区下部的不透明板墙改为透明的,方便运动员坐在冰橇上实时观察赛场情况。
冬残奥会的无障碍设施设计,强调的是一种“通用设计”,不仅是照顾某一个类别的残疾人,或某一种人群的需求,而是希望这些无障碍设施成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遗产,产生可持续的利用。
从冬残奥会到所有人的畅通无阻
冬残奥会,不仅为全世界的体育健儿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推动了主办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也引起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如何通过设计,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平等与开放、安全与便捷的环境,从而建立起从行动到内心的畅通无阻。
早在2012年6月,国务院就通过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其中规定,城镇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公共建筑、公共交通设施、居住建筑、居住区,应当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无障碍设施工程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投入使用。新建的无障碍设施应当与周边的无障碍设施相衔接。
2018年,北京市规划国土委发布了《北京市无障碍系统化设计导则》。《导则》对接国际一流标准,不仅关注老年人、残疾人,同时也关注妇女、儿童以及有无障碍需求的所有人群,充分体现通用和共享的原则,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品质,方便广大群众出行。
2021年11月,为做好“十四五”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中国残联、住建部、民政部、交通运输部、文旅部、国家卫健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律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无障碍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无障碍人文环境不断优化,城乡无障碍设施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包容性水平明显提升,加快形成设施齐备、功能完善、信息通畅、体验舒适的无障碍环境,为2035年实现安全便捷、健康舒适、多元包容的无障碍环境奠定基础。
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解释说,《实施方案》有了一个极大的理念意识转变转化,将建设无障碍环境上升为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独立平等、充分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这样一个高度。
而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代理院长李迪华看来,无障碍环境建设实际是更高的追求。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文明的进步,就集中体现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无障碍环境不是专门为残障人士准备的,它是所有人的需要。
例如,城市中最典型的现象就是树根拱起路面。槐树是浅根性植物,最容易把路面翘起来。而我们在城市种树,从来不会想到树根对人行道的影响。另外我们习惯用面积特别小的砖铺路面,它很容易导致路面不平。
再看从通用无障碍角度出发而设计的栅栏。在城市的公园、绿地、人行道等边界处,为了便于管理,会设置一些防止自行车出入的栅栏,两片栅栏交错,留一个窄窄的入口,人可以进出,自行车则被挡在外面。如果这样,管理目标满足了,但是对轮椅人士特别不友好。全面开展无障碍优化提升的一个细节,保证所有人的使用。
此次北京冬残奥会将会推动全社会更加深入地理解“无障碍”的内涵和外延。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邵磊认为,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在20世纪前期,无障碍的提出源于残障人士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需求,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全球对多样、平等与包容的社会发展理念形成了更加坚实的共识,通用无障碍与合理便利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如果将无障碍停留在传统无障碍设计理念上,即通过消除道路、建筑、厕所等各种有形障碍,让残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一“无障碍”还是“小众需求”。应该建立一个对所有人进行无障碍服务的理念,这才真正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明发展程度。
无障碍设计在景观空间中的表现
无障碍设计不仅包括对设施的设计,也值得所有景观设计师去好好研究。景观空间中的无障碍设计,可以在文化、色彩等方面有特别表现,更需要在实用功能和技术细节上更好地满足特殊群体的人性化需求。
在景观空间中的人性化表现
无障碍设计意味着让残障人士、老年人儿童等特殊群体和正常居民一样观赏景观,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无障碍服务系统,使这类人群能够不受约束地持续的使用景观。
无障碍化之出入口:路面设计平坦,控制一定范围内高差,路宽至少在 120 厘米以上
出入口转角处周围要有足够空间, 以便轮椅使用者停留
园路路宽应保证轮椅使用者与步行者可错身通过
当台阶成为行为不便者障碍,则需要用坡道来解决地面高差问题,因此有台阶的地方一定要有坡道
对于轮椅使用者,坡道应缓且防滑,设有护栏和良好照明。在坡长每超过 10 米时, 则设置一休息平台
轮椅使用者也可以使用的坡道扶梯
注意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不能因单纯地追求形式美而使坡道过于曲折或冗长
在景观空间中的文化性表现
无障碍景观设施设计完成后能够满足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处理好景观的环境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的关系。在满足此类人群的工作、生活、学习等物质性需求的同时,又能满足文化认同感和地域感的心理需求。
在景观空间中的色彩性表现
色彩效应在无障碍景观设施中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如果在无障碍景观设施中适当使用柔和的中型暖色调,可以使这类人群得到较好的心理上的放松和休息。
资料来源:新华社、央广网、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青年报等
——END——
以城市之形思考
微信:chlaweb
网址:www.chla.com.cn
电话:010-64450203
18500787853
邮箱:editor@chla.com.cn